自上个周期以来,平台币都不再只是“手续费折扣券”。从销毁机制、收益参与、链上质押到治理属性,各大中心化交易所(CEX)正不断重构其平台币的价值支撑逻辑。而随着行业走入新一轮调整周期,用户对平台币的预期也发生了明显变化——从“涨多少”变成了“靠什么涨”。简单的营销驱动已经难以持续,取而代之的是对通缩机制是否真实有效、使用场景是否持续活跃、平台自身增长是否健康等更底层因素的关注。近期,币安与 Bitget 分别公告完成了销毁计划。BNB 第 31 次销毁约 157.9 万枚,占总供应量约
凉兮:币圈万倍交易员的互联网流量实验
全面对比 BNB、BGB、OKB,下一轮会是谁的主场?
为什么Bittensor是一个骗局 TAO正在走向归零?
首先,Bittensor 虽然官方一直标榜自己是一个“公平挖矿”的项目,但实际上底层 Subtensor 既不是 PoW 公链,也不是 PoS 公链;而是一个由 Opentensor Foundation(Bittensor 的基金会)负责的单机链,机制非常黑盒。至于所谓的“三巨头+参议院”二元治理结构,三巨头是 Opentensor Foundation 的三名员工,参议院是排名前 12 的验证节点,全部都是自己人或者利益相关方。其次,2021 年 1 月 3 日“Kusanagi”发布,标志
三分钟读懂即将上线测试网的 Converge
从链上到楼上:币圈大佬们的天价豪宅长啥样?
是什么让加密货币rug pull事件频发?
与 2024 年相比,今年的加密货币rug pull案例同比下降了 66%,但最近的数据显示,每次rug pull的规模一直在增加。根据区块链分析平台 DappRadar 4 月 16 日的报告,rug pull事件发生频率逐年下降,2024 年初记录了 21 起独立事件,而 2025 年迄今为止仅为 7 起。然而,根据 DappRadar 的报告,自 2025 年初以来,Web3 生态系统因欺诈行为损失了近 60 亿美元。然而,报告将其中 92% 的跌幅归咎于 Mantra 的 OM 代币崩盘
